殡葬文化
联系我们

名称:汉口殡仪馆

地址:武汉市黄陂滠口枫橡咀村天阳路特1号

联系电话:027-87833638

殡葬文化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殡葬文化 >

中国的丧葬文化

发布时间:2019-06-19 10:53:02  浏览次数:

丧葬,有丧故葬之。丧,谓之亡也,家有逝者感伤故念之,生者痛亡者亦哭之;葬,谓之臧也,祭死者以安其心也,念礼仪宗法故传之。丧葬,办丧事葬死者,怀哀思祭缅怀。哀丧咽,魂归而泪心流,痛离愁,春晖寸草九泉殇别,望星河,居寒舍难报铭心中。
 
人的一生有生老病死,有生亦有死,这本是自然法则,不求生于夏花之绚烂,只求死于秋叶之静美。所以,丧葬可谓是人生最终的归宿,它是举行丧事,让死者有归宿,生者有悼念的一种仪式,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,它甚至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 丧葬是强调丧葬的社会教化与文化积淀的纽扣。魂去来兮,人的逝世其中入殓、出殡、安葬都要“地理先生”择“吉日吉时”和安葬的“风水宝地”,“重死轻生,厚葬薄养”,可见对葬礼极为重视,致有“生时不孝顺,死后哄鬼神”之谚。
 
人非木石,任何一个民族,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。为死者举行葬礼,是对逝世者的告别和最后一次孝道,也是对活着的人一次反省,一次直面死亡而联想自己的生命价值,思考生命的意义,珍惜宝贵时间,才能提高生命的生存质量。中国的丧葬文化观念从无到有,源远流长,根深蒂固,每个人也许都有着自己的中国丧葬的观念。 
 
中国丧葬观念的起源是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氏族公社社会时期,当时的原始人还是处于群居状态,还没有等级观念,没有贫富差异,每个人的地位都是相等的。社会组织生活是简单的,因而在丧葬观念上没有繁琐的仪式,非常的简单。如果有社会成员去世,他们一般的做法是将逝者简单的埋葬,既没有坟墓,也没有丧葬礼仪,这时的中国还没有一种叫做丧葬观念的东西。而到了原始社会时期,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,原始社会的人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,然后才开始注重各种礼仪制度,包括丧葬礼仪,这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属于中国特有的丧葬观念。后世有关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丧葬观念的这样一段描述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棺椁”。到了奴隶社会时期,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,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,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,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,作为殉葬品埋掉。商周时期制定了“贵贱有仪,上下有等”的葬制,君主、诸侯、大夫、士及一般奴隶主死了,在殓、殡祭上从时间、仪式、棺椁到殉葬品都有等级区分,而奴隶则只“举而委之”或当殉葬品活活埋掉。秦汉“事死如生”的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,《前汉书·成帝纪》:“方今之世,奢侈罔极,靡有厌足......车服、嫁娶、葬埋过制,吏民慕效,秦以成俗。”三国至明清的丧葬观念在不断的完善,丧葬观念和丧葬礼仪基本上已经健全,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种丧葬制度。丧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,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,所以清楚地知道中国丧葬观念的源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 
在中国,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丧葬观念,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丧葬礼仪,不同的中国丧葬观念丰富了中国,发展了中国。民俗不同,葬法各异。比如藏族,在藏族家中,办丧葬期间邻居忌讳办喜事、歌舞等娱乐性活动。停尸期间每餐皆以各种食物的一部分不间断地供奉亡灵。给亡灵斟茶饭时,只能用右手反斟,严禁让口水及口中呼出之气喷在祭品和桑烟上。双日忌讳出葬,忌讳尸体过三道口,不能让尸体看到灶,怕带走福气。送葬途中不能歇脚,家人表达哀思之情,不洗脸,不穿华丽的衣服,不佩戴装饰品,忌讳大声说笑和到娱乐场所。尸体送到天葬坛城,剥取衣服,固定在木桩上,让领头秃鹰啄,若秃鹰啄食部位是上身,认为吉利,深信灵魂已得超度,相反是下身,认为不吉利,灵魂未得超度,因此,家人还要请喇嘛为死者诵经超度亡灵。客家丧葬习俗过程:小殓,咽气后亲属为逝者穿寿衣,外裹“抖尸被”,入棺暂不加盖。报丧,印发“讣闻”,派人遍告亲友。大殓、成服,由抬柩者给逝者盖棺,钉棺。安灵、堂奠,厅中设灵堂,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。亲友吊唁,须携挽联、香烛等物。超度,请僧人、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。出柩,抬棺起柩后,孝子孝孙沿棺号哭,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。安葬毕,备盛宴谢。做七,葬后,以死亡日始,每逢七日,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,四十九日为“满七”。此外还有南阳丧葬习俗,天津丧葬习俗,华池丧葬习俗等。众生必死,死必归土,土葬;聚柴薪而焚之,熏上,谓之登遐,火葬;自山上悬索下柩,弥高者以为至孝,悬棺葬;以苇薄裹尸,悬之树上,树葬。自古丧葬各异,千奇百怪,为之敬仰。